September 15, 2009

找工作

找工作這事,對MBA學生來說,永遠都是first priority!! 當然我的同學中不少是準備自行創業或是協助經營family business。(因為這是Babson的強項) 雖然到目前為止,我並沒有任何工作上的好消息,而且也準備回台灣,但我還是把我找工作的經驗跟大家分享,也算是為自己做個記錄。

1. Resume: 履歷的撰寫重點不再贅述。我最常做的事是把我的履歷請別人review並請他/她提供意見,尤其是第一次看我履歷的人。因為第一次看履歷給的意見比較能模擬用人主管看到我履歷的感覺,但是也不能照單全收,必須自行判斷何種建議是有幫助的。我請教的對象包括了學校Career center,writing center,同學,學長姐,校友,經由參加活動認識的社會人士。

2. 申請統計表: 因為送出的履歷眾多,基本上超過一個禮拜就會忘記丟過哪些公司、職位與地點,所以自己做了一個統計表(如下圖),記錄所有申請職位的訊息。記錄的欄位包括了: 流水號、公司名稱、申請日期、職稱、地點、工作性質(如PM, marketing, consulting, or sales etc.)、申請管道、第一次回應日期、面試日期、結果\附註。



3. Networking: 如同申請統計表一樣,對於networking,我也做了個表來記錄,免得哪天接到電話,還以為是詐騙集團(如下圖)。記錄的欄位為:日期、與申請職缺的流水號、公司、聯絡對象、聯絡方式、是否為校友(畢業級別)、職稱、Email、電話、回應日期、Follow-up。


已知公司與職缺狀況下:
- 對於校友: 我會先透過學校的alumni directory或是LinkedIn找聯絡方式,然後去函表明對該公司與產業的興趣,希望能有機會交談並請益。若是在Boston地區,我一般都會要求前往其辦公室拜訪,除了因為sales職業病外,我相信即使是外國人也一樣"見面三分情"。除此之外,也能順便參觀該公司辦公室並親身感受其環境。到目前為止,大部分的校友相當友善,在今年自身難保的狀況下,有高達五成以上的回覆率,拜訪了五間公司與大約10位左右校友/在職同學見面或是Conference Call。校友也都很樂意分享經驗或是協助轉寄履歷。

未知公司與職缺:
- 社會人士: 我參加了Boston地區一個華人組織NECINA。協助其'09 Business Plan Contest的活動規劃並負責與參賽者聯繫。透過參加學校外的的組織與活動,更能進一步的認識整在工作的社會人士。此外,透過主動協助或主辦活動,更能獲得能力的認同。所以我也因此多獲得了一些工作機會的介紹。


4. 資源:

- 學校就業中心: 我想每間學校的就業中心狀況與作法略有不同,學生對其看法亦有褒貶。我的作法是與Career advisor保持良好關係,定期報告找工作的狀態,模擬面試,修改履歷,或是討論與校友聯繫的應對等。另外,對於學校就業網站的職缺不要放過,因為那是對學校有某種程度認識,才放到學校網站,比起自己從Internet上申請絕對有更大的機會。

- 學校社團與教授: 由於擔任學校亞洲商業論壇會長的關係,也提供我不少與校內或是校外團體或是個人networking的機會與切入點。至於學校教授,除了上課要認真外,我相信大部分教授都有豐富的工作的經驗並很樂意提供意見,甚至是代為引見業界人士。

- 目標公司網站: 對於自己鎖定的公司,要不定期的瀏覽該公司相關新聞與職缺,除了瞭解公司用人狀況外,也能作為與校友聯繫的資訊或討論重點。

- LinkedIn: 這是目前在美國成長相當快速的professional networking網站,最好將自己的profile保持與履歷同步,並不斷增加connection,最重要的是,可以請前同事、主管或是同學對於與你/妳一起工作的經驗給予推薦,這是履歷上無法呈現的。最近幾個月,我很少用Monster而是用LinkedIn找工作丟履歷,是因為可以看到張貼該職缺的人是誰,有可能是HR,也有可能時用人主管。比起一般人力網站有去無回,至少有個contact可以follow up與聯絡。我曾透過此方式與素未謀面HR或是用人主管利用網站的訊息(or email)溝通。即使是被拒絕也比痴痴的等待好。

找工作是一件漫長又辛苦的過程,尤其是一直等不到好消息時,壓力之大與情緒之低落,是每一位MBA同學或多或少都曾經歷過。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