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ugust 1, 2013

解碼郭台銘語錄 by 張殿文


- "贏家永遠有兩個競爭者:一個是時間,一個是自己"

- "我不知道什麼是所謂成功的領導,但我知道什麼是不成功的領導,就是: 不身先士卒的領導;遇事推諉的領導;希望討好每個人的領導;朝九晚五的領導;賞罰不分的領導。"

- "心胸有多大,舞台就有多大"

- "人才的三心: 責任心、上進心、企圖心"

- "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"

- "發展的根本,建立在隨時應變的執行能力"

- "天下沒有完美的辦法,但總有更好的辦法"

- "順境的人生人人會走,只是速度快慢而已;人一定藥學著走逆境,而且越年輕越好,因為逆境才是真正學習成長的機會。"

- "成功的人找方法,失敗的人找理由"

- "創業三條件: 堅忍的毅力,向前衝的傻勁,智慧比聰明重要"

- "只有品質的問題,沒有品牌的問題" => "品牌的背後就是品質"

- "每一隻公雞,都以為太陽是牠叫出來的"

- "錯誤並不可怕,可怕的是一再犯相同的錯誤"

July 31, 2013

定價背後的心裡學 by Leigh Caldwell



- "定價應該根據客戶眼中的價值,而非成本"

- 利用產品差異與差別定價,以確保能接觸到最大客戶群體。前提必須先設定目標客戶,瞭解潛在客戶重視的價值,進而思考如何將該"價值"客製化,極大化客戶的Willingness to pay,以獲取最大利益。

- "若客戶能確保不會花冤枉錢,對嘗試新產品的感知風險就會大幅降低"

- "調整產品呈現方式,避免客戶直接比較新舊價格,同時可避免價競爭"

- "Anchoring: 一般人會拿熟知的事物當出發點,去推估未知的事物;只要價值越無法確定,一般人就越無法抗拒錨定,即使加也一樣。" ==> 但要避免矛盾,如以高價產品作為標的,但卻一再進行折扣與促銷,則難以讓消費者認同。此外,比較範圍也會映想客戶的認知,因為同樣價格在不同區間,其意義也大不相同。

-"如果可在購買過程中加入誘餌,將能在無形中讓主力產品更加吸引人" => 兩種產品相對容易比較,若有三種產品/組合,則消費者傾向折衷,非極端選項。

- "晚一點付,顧客就願意付更多"、"當下的痛苦感受,遠比未來的痛苦更加尖銳且強烈,未來的痛苦比較容易被消費者合理化或忽略"

- 消費群體心裡效應:
  1. 同儕效應
  2. 互惠效應: 接受了無條件贈品,可能因為虧欠感而花更多
  3. 主觀品質
  4. Endowment effect: 對於已擁有的價值,會高於尚未接觸的等值物品。
  5. Loss Aversion
  6. Status quo bias

- 異業結合常可創造出更高的價值,因為在不同的環境中,消費者的價值認知是不同的。

- 追加銷售: 一種是讓想要從產品中得到更多相同東西的人掏出更多錢,另一種是提供互相搭配的東西,擴大產品吸引力。 

July 29, 2013

思考的原點 by 大前研一, 讀後筆記


"可以說出結論的人,才是參謀" 
(參謀看到天氣預報不會喃喃自語,而是在可能下雨的天氣提醒社長 => "出門請帶把傘",這就是參謀與分析家或評論家不同的地方。)

"多數人對於"決斷"這件事有著過強的恐懼,決斷確實伴隨著責任,失敗的話,就會受到責難。對於這樣重責大任的承受忍耐程度,多數人是缺乏的。"

"所謂商業,就像是處於戰爭般時時刻刻變化的戰場,推測對手的戰力及作戰方式,而後貫徹執行比對方更高段的策略"

"在思考"什麼是辦不到的?"前,請先思考"能夠做到的是什麼?",這才是參謀頭腦的運作方式!"

"策略性思考的第一步是培養確實發現"問題"的分析力,也就是"設問能力"!"

"參謀者請排除對IF這個字本能上所產生的恐懼" "必須隨時了解自己能夠選擇的方案是什麼"

"策略家,對於時時刻刻發生變化的KFS,必須比競爭企業更造產生預測,並且必須全心全意的確保該KFS的優越性"

November 10, 2009

[轉貼] 威爾許專欄/耐心+坦誠 找到合拍工作

最近為了工作的選擇,傷透了腦筋!!! 沒工作煩,現在有得選也煩!!! 正好看到這篇新聞,給了我一些想法!!!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聯合新聞網 2009/11/09

俗話說,人生只能往前過,往後了解。這個道理也適用在職業生涯。

雖然你不太可能知道將來會從事什麼工作,但是大部分工作都會透露一些適不適合你的訊息。不管是什麼工作,你都要試著尋求找這些訊息。不論你是社會新鮮人、試著更上一層樓的企業中階主管,還是追求終極目標的資深高階主管,都要仔細觀察工作是否適合你。
氣味相投

就算工作的其他各方面都很適合,但如果你不能享受每天和同事一起工作,那麼這份工作對你而言就是折磨。你應該要找一份能融入環境的工作。我指的是各種價值、個性和行為,從人們對績效的坦誠程度,到在開會時笑得多或少,等等。

如果你不能自在地與同事相處,就必須天天穿著虛假的外衣,勉強和同事相處。每天偽裝自己也未免太累了,工作一定做不久。

工作上,愈早遇到和你「氣味相投」的人愈好。就算工作的其他方面都很適合你,但是與同事的感覺不合,就不是理想的工作。

機會

如果有一份你相信能勝任愉快的工作,這份工作一定很吸引你。雖然在工作上游刃有餘讓你輕鬆愉快,但不管是什麼工作都應該讓你感覺有點挑戰性。一份好工作會讓你覺得「雖然我可以勝任大部分工作,但是這份工作還需要一些我所沒有的技巧和知識,我能在這裡學到一些新的東西」。

工作如果能提供學習成長的機會,可以讓你充滿熱忱,工作也會變得更有趣。但工作有挑戰性,表示你也可能搞砸,所以你要找的公司必須重視員工的學習,即使犯錯也不會造成極嚴重的後果,而且部門裡還要人能夠適時指導你。

選擇

如果說機會是指尋找一份能讓你成長的工作,那麼選擇指的是你未來離開這份工作時,能帶給你的幫助。

工作終究能帶給你資歷:不論是在聲譽卓著的大企業工作的經驗,還是在新創的小公司擔任管理職。

第二個要留意的訊息是,有些企業的名聲會為你打開或關上機會之門,有些企業則因為未來充滿挑戰,也帶給你利弊互見的機會。

舉例來說,航空業就是環境艱辛、薪資偏低的產業。

雖然如此,還是有些人嚮往航空業工作,如果你就是這樣的人,當然就應該投身這個產業,記得眼睛放亮點就是了。

自己作主

在我們追求職業生涯的過程,我們都會為了滿足別人的需要或夢想而接受工作。

這樣不一定不好,除非你不了解你是在這麼做。不過,到頭來你還是會明白,自己是為了滿足別人的需要或夢想而工作。這種情形屢見不鮮:你選擇某些工作只因為伴侶不希望你經常出差。結果無可避免的是,因為出差的次數變少而損失掉升遷的機會。有些人會到處埋怨,有些人只在心裡生悶氣。

事實是,沒有人能永遠自己作主。尤其是當你的年紀愈來愈大,生活和人際關係也會變得愈來愈複雜。學費等著你付,而配偶也有自己的事業。

所以,唯一的辦法就是對自己坦誠:你是為什麼以及為了誰而接受一份工作?

工作內容

每個工作都會有不順利或是備感艱困的時候,有時候你只是為了餬口而工作。但在最理想的情況下,工作中至少要有一些東西是你很喜歡的。客戶、旅行、周二早晨業務會議上的同事情誼,不管是什麼,總之是讓你每天去上班的動力。有時甚至是工作的挑戰令你感到振奮。

每一份工作都有高低起伏,但如果一份工作無法讓你振奮到某種程度,也不要勉強接受。而當你找到一份有意義的工作時,別擔心你會認不出來。

尋找適合的工作時,要記住這是一個需要時間、不斷嘗試和耐心的過程。要選擇你喜歡做的事情、確定同事相處融洽,然後全力以赴。

如果你這麼做,一定能找到了一份很棒的工作——從此以後你就能每天樂在工作了。

(作者Jack Welch是前奇異公司董事長)

【經濟日報/編譯呂佩憶/20091109】

September 15, 2009

找工作

找工作這事,對MBA學生來說,永遠都是first priority!! 當然我的同學中不少是準備自行創業或是協助經營family business。(因為這是Babson的強項) 雖然到目前為止,我並沒有任何工作上的好消息,而且也準備回台灣,但我還是把我找工作的經驗跟大家分享,也算是為自己做個記錄。

1. Resume: 履歷的撰寫重點不再贅述。我最常做的事是把我的履歷請別人review並請他/她提供意見,尤其是第一次看我履歷的人。因為第一次看履歷給的意見比較能模擬用人主管看到我履歷的感覺,但是也不能照單全收,必須自行判斷何種建議是有幫助的。我請教的對象包括了學校Career center,writing center,同學,學長姐,校友,經由參加活動認識的社會人士。

2. 申請統計表: 因為送出的履歷眾多,基本上超過一個禮拜就會忘記丟過哪些公司、職位與地點,所以自己做了一個統計表(如下圖),記錄所有申請職位的訊息。記錄的欄位包括了: 流水號、公司名稱、申請日期、職稱、地點、工作性質(如PM, marketing, consulting, or sales etc.)、申請管道、第一次回應日期、面試日期、結果\附註。



3. Networking: 如同申請統計表一樣,對於networking,我也做了個表來記錄,免得哪天接到電話,還以為是詐騙集團(如下圖)。記錄的欄位為:日期、與申請職缺的流水號、公司、聯絡對象、聯絡方式、是否為校友(畢業級別)、職稱、Email、電話、回應日期、Follow-up。


已知公司與職缺狀況下:
- 對於校友: 我會先透過學校的alumni directory或是LinkedIn找聯絡方式,然後去函表明對該公司與產業的興趣,希望能有機會交談並請益。若是在Boston地區,我一般都會要求前往其辦公室拜訪,除了因為sales職業病外,我相信即使是外國人也一樣"見面三分情"。除此之外,也能順便參觀該公司辦公室並親身感受其環境。到目前為止,大部分的校友相當友善,在今年自身難保的狀況下,有高達五成以上的回覆率,拜訪了五間公司與大約10位左右校友/在職同學見面或是Conference Call。校友也都很樂意分享經驗或是協助轉寄履歷。

未知公司與職缺:
- 社會人士: 我參加了Boston地區一個華人組織NECINA。協助其'09 Business Plan Contest的活動規劃並負責與參賽者聯繫。透過參加學校外的的組織與活動,更能進一步的認識整在工作的社會人士。此外,透過主動協助或主辦活動,更能獲得能力的認同。所以我也因此多獲得了一些工作機會的介紹。


4. 資源:

- 學校就業中心: 我想每間學校的就業中心狀況與作法略有不同,學生對其看法亦有褒貶。我的作法是與Career advisor保持良好關係,定期報告找工作的狀態,模擬面試,修改履歷,或是討論與校友聯繫的應對等。另外,對於學校就業網站的職缺不要放過,因為那是對學校有某種程度認識,才放到學校網站,比起自己從Internet上申請絕對有更大的機會。

- 學校社團與教授: 由於擔任學校亞洲商業論壇會長的關係,也提供我不少與校內或是校外團體或是個人networking的機會與切入點。至於學校教授,除了上課要認真外,我相信大部分教授都有豐富的工作的經驗並很樂意提供意見,甚至是代為引見業界人士。

- 目標公司網站: 對於自己鎖定的公司,要不定期的瀏覽該公司相關新聞與職缺,除了瞭解公司用人狀況外,也能作為與校友聯繫的資訊或討論重點。

- LinkedIn: 這是目前在美國成長相當快速的professional networking網站,最好將自己的profile保持與履歷同步,並不斷增加connection,最重要的是,可以請前同事、主管或是同學對於與你/妳一起工作的經驗給予推薦,這是履歷上無法呈現的。最近幾個月,我很少用Monster而是用LinkedIn找工作丟履歷,是因為可以看到張貼該職缺的人是誰,有可能是HR,也有可能時用人主管。比起一般人力網站有去無回,至少有個contact可以follow up與聯絡。我曾透過此方式與素未謀面HR或是用人主管利用網站的訊息(or email)溝通。即使是被拒絕也比痴痴的等待好。

找工作是一件漫長又辛苦的過程,尤其是一直等不到好消息時,壓力之大與情緒之低落,是每一位MBA同學或多或少都曾經歷過。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