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uly 31, 2013

定價背後的心裡學 by Leigh Caldwell



- "定價應該根據客戶眼中的價值,而非成本"

- 利用產品差異與差別定價,以確保能接觸到最大客戶群體。前提必須先設定目標客戶,瞭解潛在客戶重視的價值,進而思考如何將該"價值"客製化,極大化客戶的Willingness to pay,以獲取最大利益。

- "若客戶能確保不會花冤枉錢,對嘗試新產品的感知風險就會大幅降低"

- "調整產品呈現方式,避免客戶直接比較新舊價格,同時可避免價競爭"

- "Anchoring: 一般人會拿熟知的事物當出發點,去推估未知的事物;只要價值越無法確定,一般人就越無法抗拒錨定,即使加也一樣。" ==> 但要避免矛盾,如以高價產品作為標的,但卻一再進行折扣與促銷,則難以讓消費者認同。此外,比較範圍也會映想客戶的認知,因為同樣價格在不同區間,其意義也大不相同。

-"如果可在購買過程中加入誘餌,將能在無形中讓主力產品更加吸引人" => 兩種產品相對容易比較,若有三種產品/組合,則消費者傾向折衷,非極端選項。

- "晚一點付,顧客就願意付更多"、"當下的痛苦感受,遠比未來的痛苦更加尖銳且強烈,未來的痛苦比較容易被消費者合理化或忽略"

- 消費群體心裡效應:
  1. 同儕效應
  2. 互惠效應: 接受了無條件贈品,可能因為虧欠感而花更多
  3. 主觀品質
  4. Endowment effect: 對於已擁有的價值,會高於尚未接觸的等值物品。
  5. Loss Aversion
  6. Status quo bias

- 異業結合常可創造出更高的價值,因為在不同的環境中,消費者的價值認知是不同的。

- 追加銷售: 一種是讓想要從產品中得到更多相同東西的人掏出更多錢,另一種是提供互相搭配的東西,擴大產品吸引力。 

July 29, 2013

思考的原點 by 大前研一, 讀後筆記


"可以說出結論的人,才是參謀" 
(參謀看到天氣預報不會喃喃自語,而是在可能下雨的天氣提醒社長 => "出門請帶把傘",這就是參謀與分析家或評論家不同的地方。)

"多數人對於"決斷"這件事有著過強的恐懼,決斷確實伴隨著責任,失敗的話,就會受到責難。對於這樣重責大任的承受忍耐程度,多數人是缺乏的。"

"所謂商業,就像是處於戰爭般時時刻刻變化的戰場,推測對手的戰力及作戰方式,而後貫徹執行比對方更高段的策略"

"在思考"什麼是辦不到的?"前,請先思考"能夠做到的是什麼?",這才是參謀頭腦的運作方式!"

"策略性思考的第一步是培養確實發現"問題"的分析力,也就是"設問能力"!"

"參謀者請排除對IF這個字本能上所產生的恐懼" "必須隨時了解自己能夠選擇的方案是什麼"

"策略家,對於時時刻刻發生變化的KFS,必須比競爭企業更造產生預測,並且必須全心全意的確保該KFS的優越性"